首页 > 财经 > 正文

原标题:人口普查开始了,猜一猜深圳、沈阳人口会变成多少?

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普遍经常地调查、登记、改动、校对,丝毫不能有疏忽与模糊。这须具有一种精神力量来维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来源:吴晓波频道

文 / 巴九灵

第七次人口普查(“七普”)来了,很多认知将随之更新,很多荣耀与难堪,也终于要公开了。

举个例子,简单解释一下“更新认知”。

1990年“四普”,常住人口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四川(含重庆)、河南、山东、江苏、广东。

九年后,直到《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人口前五大省依然是:河南、山东、四川、江苏、广东——除了四川(由于重庆升级为直辖市)人口从第一掉到了第三之外,其余排位毫无变化。

2000年“五普”,前五名变成了: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江苏——广东跃居第三。

又九年后,到了《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前五名依次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江苏——广东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但是和第二名河南的差距,只有100万人。

2010年“六普”,广东和河南(降为第三)的常住人口差距,拉大到了1000万。

发现了吗?每隔十年一次人口普查,广东的人口数据就要跳一跳。暴增显然不是在最后一年里发生的,只不过每到人口普查时,我们才有机会修订之前的误差。

因为每年公布的各地人口数据,是抽样调查得出的,抽样率大概在1‰~5‰之间。这种比例的抽样,对于人口自然增长的小型封闭经济体还行,对于面积和欧洲差不多、人口是欧洲两倍的中国来说,显然不够用。

每隔五年,我们会隆重一回,搞个1%人口抽样调查。这个抽查的质量……一言难尽。

只有每隔十年,我们会进行人口普查,触达每一位国民。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结束后,根据质量抽样调查结果,漏登率只有0.12%。

这就是“普”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普”。

“七普”又将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比如人口出生率低到了何种地步、全国男女比例如何、有百分之几的大学及以上文凭、“10后”共有多少人……

以及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全国人口格局将变成什么样。

“七普”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所以目前还在摸底准备阶段,至于结果公布,按惯例要到明年劳动节前后了。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根据现有信息猜一猜,各地人口会有怎样的变化。

例如,最直接的问题是:普查之后,深圳人口会变成多少?沈阳人口又会变成多少?

已知1:2009年深圳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常住人口891.23万。

已知2:2010年“六普”结果显示,深圳常住人口1035.84万。

暴增140多万。

已知3:2019年深圳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常住人口1343.88万。

问:“七普”深圳会有多少人口?1490万?

账可没这么好算。

已知4:1999年深圳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常住人口405.13万。

已知5:2000年“五普”结果显示,深圳常住人口700.84万。

暴增近300万人……

深圳人口,简直是一门玄学,不普不知道。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更多信息来进行推算。

但在此之前,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时常有人会拿出一份《基于移动大数据的深圳市人口统计研究报告》,说深圳人口已经超过2500万:

不过,讨论一座城市的人口,一般是指常住人口,常住意味着“居住时间超过半年”,此外的只能算流动人口。

今年4月深圳官方曾表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无论是2200万还是2500万,都是常住+流动人口,不能直接当作一个城市的一般人口数。

所以,我们要寻找最靠近“常住”这一概念的数据进行推算。

除了人口普查,我国还有各类普查,例如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等。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今年年初才出炉,新鲜热乎,里面的一组数据正好能帮到我们。

“四经普”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底,深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共有1243.54万人。

*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和其他。

这些就是深圳的“打工人”(其实也包括他们的老板),他们大概率会在深圳住满半年。

除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还有“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深圳没有公布这个数据,但是公布了个体经营户共有49.39万个。根据其他城市的情况,每个个体户平均对应2.0~2.8个从业者。

我们取保守的2.0来估算,那么深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共有98.78万人。

二三产业算清了,虽然深圳市第一产业微乎其微,还是要照顾一下。根据“三农普”数据,截至2016年底,深圳“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共有2.72万人。

三者相加,得出深圳的“生产者”共有1345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统计公报中的2019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

* 三者之间也会有重复,个体户可能同时是单位从业人员或农业生产者。不过深圳“打工人”比例极高,所以影响不大。不过,这些“生产者”未必都常住深圳,这更有可能影响我们的结论。

真实的深圳人口当然远不止这个数字,因为深圳这座城市再年轻也有60岁以上的人口、16岁以下的人口,以及处于劳动年龄但并未工作的人口。

问题是,深圳的“不事生产者”有多少人?

或者说,深圳的“生产者”和“不事生产者”比例大概如何?

对比上海,公报常住人口2428.1万,用同样方式算出的“生产者”1300.3万。深圳的“生产者”比上海还多,难道真有2500万人?

深圳、苏州、杭州、宁波比例奇高

天津比例奇低

可惜不能这么算。

不同的城市,“生产者”和“不事生产者”的比例显然不同。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往往会有更多“生产者”,或是更多“常住外地的生产者”;而上海,容纳着更多“不需工作者”,或是更多“已经实现本地化的生产者”。

所以,只能和自己比。

我们可以参考深圳市2010年的数据,经过“六普”和“二经普”后的修订,人口和就业人员的数据都比较扎实。

2010年,深圳“生产者”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73%。如果这个比例至今依然成立,那么1345万生产者对应的常住人口应为1840万。

因此,请允许小巴做一个大胆的猜测,“七普”深圳人口将超过1800万。

欢迎有理有据的反驳。

除了荣耀,当然也有难堪。

根据“四经普”和“三农普”的数据,沈阳“生产者”只有402.1万人。如果只看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打工人”),则只有219.0万人,与2013年相比锐减39.2%。

如果用2010年的生产者占比推算,“七普”沈阳人口将滑落至750万。

2019年统计公报中,沈阳市常住人口为832.2万人。相比之下,变动倒不算十分夸张。

至于大连、长春、哈尔滨,已经不在统计公报中公布常住人口数字了……其余数据也不充足,无法推算。

除了东北,还有一个地方值得关注——天津。

根据“四经普”和“三农普”的数据,天津“生产者”只有652.1万人,如果只看“打工人”,则只有496.1万人,这个数字低到超乎想象,几乎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就是在第四次经济普查中,天津核减GDP 5400多亿)

如果用2010年的生产者占比推算,“七普”天津人口将滑落至1160万。

而2019年天津统计公报中的常住人口数字为1561.8万。

这个数字太过魔幻,以至于我不敢信。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