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原标题:卫星遥感信贷技术亮相外滩大会 可破解农村贷款难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桑梓

9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外滩大会”上,基于卫星遥感和AI技术的信贷科技成为亮点。卫星遥感技术将正式全面在农村金融领域商用,可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在农村金融领域,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服务时面对诸多问题。如农户缺乏征信记录,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土地、住房无法抵押,难以形成流动资产;风控靠人跑,成本较高。

卫星遥感信贷技术结合卫星遥感图像,网商银行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识别农田面积、作物种类、生长状况。农户手机圈地“自证”,可绑定人、地、物的关系,并与政府数据交叉验证,进行产量预测、贷款授信。同时,以五天为周期,系统会自动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把“靠天吃饭”的风险降到最小。

中国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率先将卫星遥感技术运用于数字贷款领域的国家。该技术的运用者网商银行表示,全面商用的第一步,是在全国690个涉农县城率先推广该技术,覆盖全国1/3的涉农县城,受益农户已经超过5万。

用卫星+AI评估农作物资产

农村贷款最大的痛点是,银行很难知道农户有多少资产,他们的耕地到底产量多少,价值多少。

网商银行农村金融风险总监顾欣欣表示,通过人工勘察肯定不现实,农村地广人稀,人力成本巨大,平均一笔贷款仅人力成本就达到几百上千元。

得益于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网商银行将卫星遥感信息运用到信贷领域,并将实现全国范围的覆盖,满足低成本、高时效的信贷风控需求。

“农户可以拿着手机,绕地走一圈,或是在支付宝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图上圈出来,卫星就可以去识别这块地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烟草等多种作物的区别,目前准确率已达到93%以上。农户圈出的地块是否准确,也可以和农户在政府机构登记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网商银行农村金融首席算法专家王剑解释道。

有了这个关键信息,再结合气候、行业景气度等情况,通过几十个风控模型,就可以预估产量和价值,从而向农户提供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

全国1/3县域9月开始试用

据了解,全国约1/3县域(690余个涉农县区)将从9月开始,率先推广使用这一技术,这些涉农县此前也都与网商银行就农村金融达成过战略合作。

而在此前试用期期间,已经有农户成为了受益者。江西宜春市的种粮大户刘迎锋是其中一位。

刘迎锋种植了2000亩水稻,每年插秧、追肥期和收割期,都需要大笔的资金。今年9月,他在手机上标注了自己的地块,几分钟后,35万元贷款就到账了。利用网商银行的贷款,刘迎锋迅速解决了种子化肥的采购和雇佣工人的劳务费问题。

刘迎锋表示,种粮规模越大越缺钱,因为没有抵押物,以前银行不敢相信自己,但如今只是在手机上圈了下自己的地,银行马上相信了。

这一新方式,也得到多地政府的支持,“传统信贷,一套手续下来,黄花菜都凉了,农作物不等你。卫星遥感技术真正做到了跟国民政策相符合,能快速把资金送达农户,我们希望卫星遥感技术在全市落地推广,让所有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宜春市金融办副主任易宜斌表示。

农村金融科技的中国样本

王剑团队提出用卫星做农作物识别的时候是一个晚上,团队同事都很兴奋,画了一整个黑板,仿佛卫星上的图像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样,能看到所有。可是第二天开工的时候发现,卫星遥感背后还有一些技术难点,比较显著的就是“计算量非常大。”

一方面是,业务要覆盖全国所有的涉农县域,覆盖面非常广。全国农作物品种复杂,比如黑龙江的稻谷和南方的稻谷可能品种不一样,光谱特征也不一样,存在同物异谱问题。并且,全国地形地貌、气象等差异较大,这都增加了精准识别农作物的难度。

另一方面,由于风控的时效性要求,需要实时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判断作物所处的育苗期、拔节期或收割期等阶段,进而分析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系统需要高频地识别所有县域的种植情况,对计算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随着技术的突破,海量算力的问题已经通过云计算得以解决。借助蚂蚁集团、网商银行积累多年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能力,王剑团队对以上问题逐个攻克,目前对农作物识别准确率在93%以上,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背后支撑的一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语义分割算法“,在国际语义分割cityscapes排行榜上获得第一。

这意味着,在农村信贷支持上,中国的发展正在为全球提供新的经验借鉴。有专家分析称,这是近年来农村信贷在技术领域最重大的一次突破,对于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难题,将影响深远。

网商银行行长金晓龙表示,卫星遥感的技术突破,有望撬动农村信贷的天花板。不仅卫星遥感,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在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去解决社会痛点。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