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来源:十点科学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最新“地球体检报告”:地球生命力指数在不到50年内平均下降超过一半,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是重要因素。

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于2018年3月死去。|rizwanoor / twitter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于2018年3月死去。|rizwanoor / twitter

“第六次大灭绝似乎已无法避免,新生的物种数量已远远赶不上灭绝的数量……”

每年我们都会看到大量灭绝动物的报告,甚至对此已经麻木。但物种灭绝到底有多严重,作为生态整体的地球,还健康吗?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两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给出了答案:

自1970年到2016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消亡了68%。地球生命力指数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竟然平均下降超过一半。

这条下降曲线延伸的前方,似乎冷冰冰地指向人类在这颗孤独星球上灾难一般的未来。

Mayday!动物们都去哪儿了?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让人类遭遇百年不遇的公共健康危机,各国纷纷采取严厉的停工停产等社交隔离措施。当人们禁足家中的时候,一些野生动物开始了它们的“现代都市巡游记”。

武汉的高架桥上惊现肆意狂奔的野猪,曼谷一大群野猴出现在街头斗殴,旧金山的街道发现有野狼出没,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市中心一头美洲狮在悠闲“炸街”……上演了好一出热闹非凡的“疯狂动物城”。

 疫情期间在街上遛弯的动物们。|素材来自网络 疫情期间在街上遛弯的动物们。|素材来自网络

一些环保关注者纷纷揣测,人类从城市空间的“撤退”,是否能给野生动物带来扩大种群的罕见机遇。但最新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给这一期待浇了一盆凉水。物种消逝如东海逝波,非强力手段恐难挽狂澜。

通过追踪世界范围内的哺乳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4392个物种、20811个种群的数量变化,WWF给地球出具了一份两年一度的“体检报告”。

此次种群动态监测显示,在近乎半个世纪(1970-2016年)的时间维度上,所观测各类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8%。在淡水野生动物中,这个比例达到了惊人的84%。

与此同时,物种栖息地指数(面积和生态质量的综合评估)也呈加速减小趋势,不到二十年下降超2%,一些地区下降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说明监测物种不单单种群数量减少,其生态功能也在不断衰减。

地球生命力指数(上)和物种栖息地指数(下)趋势图。|WWF地球生命力指数(上)和物种栖息地指数(下)趋势图。|WWF

这些数字换个语言描述就是,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三分之二的动物被无声地消灭了,余下动物生存亦愈发困难。

我们几乎可以想象第一手获取这些资料的科学家的惶恐心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这一趋势再不遏制,这颗星球上寂静的可能就不只是春天了。

暴走的人类世,颤抖的蓝色星

自英伦半岛上蒸汽轮机的第一次轰鸣拉开工业革命的历史大幕以来,人类活动的边界便不断拓展。森林,草地,湿地……所有重要的自然生态里都有了人类的痕迹,全球75%的土地被人类改变。砍伐,开发,种植,放牧……人类穷尽自己的智慧向自然索取,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1970年,人类生态足迹被观测到第一次超过地球的再生速率,地球终于在和人类消耗的疯狂角力中败下阵来。

据WWF此次数据统计,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上各大洲的生命力指数均全面下降。对应的是种群规模的减小和生物多样性的迅速丧失。

其中,南北美洲(美洲大陆)热带子区域的生命力指数降幅达惊人的91%;非洲紧随其后,达到65%;亚洲45%;北美33%;欧洲24%。

各大洲生命力指数下降情况(统计区域被重新划分)。|WWF各大洲生命力指数下降情况(统计区域被重新划分)。|WWF

其主要原因都是气候变化和人类的过度开发,包括农业无序扩张、对物种的肆意利用等。目前全球1/3以上的土地都被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作物种植和牲畜饲养,并且整体务农粗放、污染严重。亚洲国家尽管在政府的环境意识觉醒后,展开了一系列缓解措施,但囿于惊人的人口压力,对自然依然索取过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暂时赶不上欧洲和北美等经济发达地区。

自然的衰退是如此迅速,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以至于生态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带来的选择压力已经直接干预了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乃至这是一个全新的地质年代——人类世。其他物种在狭缝中艰难生存。

在人类活动中艰难生存的物种。两栖动物生存堪忧,珊瑚的衰退异常刺目。|WWF在人类活动中艰难生存的物种。两栖动物生存堪忧,珊瑚的衰退异常刺目。|WWF

只是,人类的洋洋自得还没来得及宣泄,教训便纷至沓来。肆虐的蝗虫,持续的新冠病毒,无一不是人类活动的反噬。这些史无前例的灾难也让人警醒: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人口、经济大繁荣,是极其脆弱的。人类几十年的“为所欲为”,正在动摇这颗蓝色行星的稳定性。

扭转自然下降曲线,人类文明的荒野求生

自然生态的各种指标都稳稳指向一个基本事实:供给人类社会各种物质和能源的大自然的生命力,正在以一种骇人的速度下降。而这些与人类自身命运紧紧交织。

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资本存量(物质和能源总和)下降超过40%,那些可再生的(如植物等)和不可再生的(如土壤、矿藏等)自然资源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收缩。

 自1700年以来,全球湿地面积减少了90%(WWF)。|oss.gooood.cn 自1700年以来,全球湿地面积减少了90%(WWF)。|oss.gooood.cn

短时间里,这些不会说话的自然存量的消失似乎不会给我们狂飙猛进的经济增长带来什么直接的干扰,甚至,无视它们的消失是资本扩张最低成本的方式。

但经济学的语言也有失语的一天。就像我们当前身处的全球疫情一样,一个肉眼都看不见的冠状病毒就可以让整个行星几乎失去经济活力。

我们今天有卫星遥感、航空拍摄、雷达感知,似乎未知的荒野在急剧缩小,但已知的恐惧也急迫可见。怎样扭转这一趋势,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成效?

基于现实数据和未来情景分析,科学家们构建了七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假设,从“人类高举双手,一切照旧”到“加强保护措施、推广更可持续生产(供给侧)和更可持续消费(需求侧)的全面干预”,共计七个情景。

不同举措对扭转曲线的贡献预测(往上表示改善,往下表示恶化)|根据WWF数据整理不同举措对扭转曲线的贡献预测(往上表示改善,往下表示恶化)|根据WWF数据整理

推广更可持续生产(供给侧)包括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等;推广更可持续消费(需求侧)包括减少食物浪费、改变饮食习惯等。

扭转曲线模型的演算数据表明,加大物种保护力度是扭转形势的关键,可以收窄长期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迅速流失,并给恢复全球生物多样性提供缓冲时间。而推广更可持续生产(供给侧)和更可持续消费(需求侧)的全面参与,才能给我们提供成功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可能,给恢复地球生机提供希望。

而这,不单单是给我们的行星问诊,也是人类文明的荒野求生。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