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本次大会是WISE大会的第八届,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新经济之王主会场,我们邀请十年里乘风破浪的创变者们,连接初创公司、互联网巨头、投资机构、地方政府、传统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一起回望中国新经济快速崛起的十年,共同展望新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无限可能。

在“未来出行的N种可能十年圆桌对话”环节,能链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EO王阳,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千寻位置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年劲飞,36氪未来汽车日报资深作者张一就“未来出行的势能与可能”的话题进行了分享,各位嘉宾都认为数字化、共享化、新能源化和自动驾驶化是出行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未来出行的N种可能十年圆桌对话

能链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EO王阳认为,能源是汽车和出行行业的底层,但是中国的出行市场还处在非常分散、传统的状态,市场化和数字化正在对整个行业进行解构和升级,“可以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手段,把加油站、充电桩和汽车、用户连接起来,一直打通到上游的炼厂,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化”。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认为,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个过程中,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占用方式,都会发生一些比较大的变化,“对终端用户来说,通过按需租用、或者其他使用方式,将获得更便捷、更友好的使用方式。

千寻位置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年劲飞表示,现在进入了AIoT时代,每个公司都是时代的产物,想要真正接触了解消费者,就需要有数据,“有了数据之后,才能更好地去了解消费者,最终做一个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附圆桌分享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在出行生活日益便捷与多样的今天,大家对未来出行还有怎样的期待呢?下面就让我们有请

能链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EO 王阳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

千寻位置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年劲飞

36氪未来汽车日报资深作者张一

为大家带来主题圆桌《未来出行的势能与可能》。

主题圆桌:未来出行的势能与可能。

张一:下面请王总先自我介绍一下。

王阳:大家好,我是能链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王阳。能链是一家能源产业互联网公司,在全国连接了2万座加油站,40万根充电桩。

李开逐:我是来自哈啰出行的李开逐。

年劲飞:千寻位置是一家比较年轻的公司,2015年成立。我们主要做高精度定位,高精定位可以为各种IOT设备提供亚米级、厘米级,乃至毫米级的定位服务。目前为全国超过6亿用户提供服务,在汽车方面为十几家OEM提供服务,包括一汽、上汽、广汽、小鹏等,谢谢!

张一:我们都或多或少参与到了汽车业的转型和变革当中,如果回顾过去十年的话,经历了整个创新是非常明显,也是特别多的。我们看这些变化的背后,反映出的大的趋势是什么样呢?我们是怎样捕捉到这些趋势的呢?

王阳:过去十年是解构再重构,进而回到商业本质的十年。随着能源行业的市场化放开,能链在做的,是让能源消费数字化,让能源行业回归零售本质。

过去十年,商业社会是一个解构再重构,最终回归到商业本质的过程。十年前,很多行业对我们来讲,就像个大黑盒子,非常陌生。

能源行业非常庞大,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行业是怎么构成的。过去十年,经过市场化政策的开放,每一个生意被拆解开。

以能源行业为例,中国有12万座加油站,但很多人以为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比例达到70%甚至90%,但其实这12万座加油站当中,两桶油加起来只有5万座,占了不到50%。

是什么让我们看到了加油站行业的真实格局?

第一是市场的放开,这个行业的大黑盒子被打开了。2015年国家放开了原油进口权,2018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开放了外商的限制,壳牌、道达尔这些企业可以来中国独资建油站;2020年商务部又废除了成品油市场的管理办法,大家可以做成品油的贸易了。

先是市场的放开,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成品油消费市场,私家车更喜欢两桶油,但是中国八千万商用车司机会更喜欢去非两桶油的油站。

其次就是数字化,出现了能链团油这样的平台,帮助加油站做数字化的升级,为加油站做SaaS的能链云,让每个加油站老板也长上了“数字化的眼睛”,油站老板知道来加油的车主是什么样的车主。

市场化和数字化对整个行业做了一次解构和升级。

通过数字化对这个市场进行升级,依托能链的算法把这些数据进行重组,又进行了一次重构,把油站做分级,同时我们又用数字化的方式,连接了像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包括哈啰、仙豆等,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主持人(张一):谢谢王总!李总?

李开逐:对,大家都说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年,说现在开始进入产业互联网了,我觉得实际上像我们做共享出行来说,像单车租赁这种行业,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业务,很早,几十年前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就有人做这样的业务。在新世纪突然又出现了看起来很复古的这么一个业务,当然内在的驱动力是有它大的用户需求存在,但是在解决的手段上和整个社会的大趋势及社会的监管还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说像移动支付这样基础手段的普及,还有像物联网移动网络的支撑等等,我觉得核心来说,其实还是互联网以及背后的像IT技术,包括像人工智能技术等等的进化才催生这个行业。

我们所做的出行行业并不独特,只是这个大势下其中的之一而已,我相信其他行业也是受到了类似的影响,这是一方面,就是整个技术进步和商业不断的迭代。

另外一个角度,再说大一点,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有很大的关系,你比如像我们现在做的共享出行关系,比如公共路权的使用,包括像顺风车、网约车这样一些业务,监管怎么来管理?现在采取这种包容的原则,我觉得这也是能让这样业务往前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出行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每一个行业都会被大势影响,但是可能体现的不一样,对出行行业或者对共享单车,或者对两轮电动车或者四轮电动车可能有差异,在本质上基础的逻辑应该是相似的。

主持人(张一):谢谢,年总?

年劲飞:过去十年,大家可能公认为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年,我认为可能这个十年其实比以往更多的十年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更加的本质和快速,我们今天主题是出行领域,我们可以充分感知到2014年这样一个网约车大战,到共享单车,到我们现在的自动驾驶,其实背后都是主流技术所带来的具体的一些体现,背后是互联网的连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

现在我们进入到了所谓AIoT时代,每个公司都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所以千寻为什么2015年成立?是因为AIoT时代不仅需要通信,不仅需要计算,还需要时空的能力。我们认为时空包括高精度定位,高精度的地图等等。

谢谢!

主持人(张一):谢谢年总!

现在我想咱们现在三家都属于接触用户非常近的企业,以前的话像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大家都是在制造业的基础上去+服务业,比如现在传统主机厂他们在想我要做一个出行科技公司,去做服务,做用户的服务。那么我们未来十年,或者接下来发生的变化会不会是做服务的公司我们去做制造,大家怎么看这个事情?

王阳:汽车行业和出行行业会呈现融合的趋势,制造和服务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出行行业,未来会有非常多的层次。

最顶端的是用户运营层,用户运营层不会有那么多的玩家,可能就剩下滴滴、高德这样的大流量主。

再往下是订单的撮合层,把用户跟车、跟出行服务,撮合到一起,这依然是巨头才能玩的起的。

再往下面是司机管理层,中国有非常大量的车管公司,所以不会一家独大。

再往下是车辆运营层,这个层级会是非常分散的,因为需要落地服务,主机厂不仅要把车造出来,还需要参与到车辆运营。

再往下就是车辆制造层,把车生产出来,给司机、用户、订单和车辆运营层去用。

再往后就是车后服务,能链做的就是加油充电这样的底层能源补给服务,不管汽车行业、出行行业发展到什么水平,加油、充电、加氢、换电、加气,能源的底层服务,都是必须的。

未来出行行业,会从原来自己买车出行,或者叫一辆出租车,变成更精细的分工,从用户到订单到司机,到车辆运营,到车辆的生产,到车辆的车后服务,底层的能源补给和最底层的高精地图。

虽然制造还是制造,但是跟过去的制造完全不一样,滴滴也在出自己定制的汽车,制造汽车是为其他层去服务。行业未来将呈现无限细分的状态,融合到一起又是一个整体的服务。

能链给车辆提供能源补给解决方案,也属于服务业。未来所有的行业都是要满足人的某一项需求的,所以都会变成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将会是无缝链接,完全融合的关系。

未来的汽车主机厂只做技术创新,不向其他层做转化,那很有可能就变成代工厂了,只能来生产汽车,给别人提供硬件,但是不能够参与到出行服务。在整个产业链当中,能够分到的利润就会变薄。

主持人(张一):对,谢谢王总,特别谦虚。

李总?

李开逐:制造业和服务业,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谈一点个人的浅见,不一定对。

从常规上来说,我们认为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标志,就是第二产业占的比重会相对越来越小,第三产业占的越来越多,尤其现在这种信息技术数字化的趋势,我觉得从制造业往服务业去融合了,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像以前IT的环境,可能都是购买式的,现在都变成服务式的,算力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等等。

出行行业现在比较主流的一个概念就是出行也作为一种服务,而且不光是像我们这样出行的企业,据我所知,公共交通很多行业、企业,他们也在研究和推动这方面的发展,从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区别,我觉得基础的一点,就是可能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占用方式,都会发生一些比较大的变化,有可能不会再购买了。对终端用户来说,可能会按需租用也好,或者其他使用方式,简单说就是更贴近终端用户了,而且更便捷,使用方式会更友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在现在这种技术发展的加持之下,制造业迅速向服务趋势去过渡和融合,我觉得是一个大势。

反过来,像刚才主持人提到的,从服务反过来会不会又创造新的制造业呢?因为我觉得以后可能从制造业和服务业,如果它本身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融合之后,就很难孤立的来看是不是服务业又重新创造制造业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命题不是那么重要吧,我是这么觉得。

主持人(张一):比如说现在有二轮车也在做四轮车,你们这边的话大家都在拓展自己的业务边界,你们会去布局整个电动车的业务吗?

李开逐:两轮电动车我们确实在做,四轮没有,至少现在布局还没有,但是理论上来说,一切皆有可能,这主要是说给自己发展的思想上不设边界,但是你现有的资源和你现有的用户基础和你现在有的一些技术能力等等能做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还是一个理性的思考。只是说从边界上,不应该给自己设一些边界,但你实际能做到什么,还是有一个过程和节奏。

主持人(张一):特别好,年总分享。

年劲飞:好的,关于制造和服务,其实包括整个汽车生态的变化,我觉得可以简单总结为,就是产业生态化、企业服务化,产业生态化就像千寻这样类的公司,提供一个很聚焦很底层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可以有机会参与到自动驾驶这样一个变革当中。

企业服务化,刚刚两位也讲了很多,但是作为一个车主,我感觉我们从买车用车的过程中间,其实很少体验到被服务的感觉,往往其实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买车,然后理赔、保险、保养等等,我觉得这种情况,其实我们谈服务,其实原来我认为是没有的,我们现在开始要有。所以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石,就是所有的这些从业者离消费者越来越近了,就是因为我们讲的主流技术手段,把这些桥梁都因此搭建起来了,OEM,它可以让消费者,最终的客户,真正参与到他的产品设计里面。我们说服务是什么?服务其实就是体验,你这个体验哪来呢?原来过去是每个产品的设计师,他帮你做设计。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接触了解消费者,怎么接触了解消费者?其实就是要有数据,你有了数据之后,你才能更好的去了解消费者,最终做一个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才能提供他们最好的服务。

主持人(张一):好,谢谢年总!

刚刚大家都在从各自具体的赛道领域去看现在发生的变化趋势,以及我们在做的事情,我在想,我们都提到了数据以及技术的东西,但是其实我们从回顾过去的时间来看的话,更大的一个生态中,各个角色的变化是聚焦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面去做。接下来,整个技术的进步,技术产生的力量作用会越来越大。

王阳: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说马斯克搞火箭,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却抢着卖菜。其实模式创新跟科技创新是分不开的。

能链表面上是模式创新的公司,一边连加油站,另一边连用户,但背后需要非常巨大的技术投入。比如加油站的加油机、加油枪的物联网,加油站里的智能硬件等。

用户端跟百度车联网、华为车联网、阿里斑马、仙豆、腾讯车联一起做车辆能源消费大屏的解决方案。

中间的交易环节,能链每天跟2万座加油站、40万根充电桩,跟用户做实时的通信和结算。基于这些数据,我们为用户推荐更适合的加油站、更适合的充电桩,背后既有能源物联网的技术,也需要大数据的分析。

可以说,所有公司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

不能说搞火箭、做智能硬件的公司一定有多高级,做商业模式的公司因为没有硬科技的投入,就要被鄙视。不管是硬科技还是软科技,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大家都是连接在一起的。

未来没有哪一个硬件是纯粹的硬件,汽车主机厂要把车变成智能硬件,也要做车的生活方式、车后服务等等。未来谁只做硬件,不做商业模式的连接,或者只做商业模式的连接,不跟物联网做连接,不去做技术投入,一定是不行的。

李开逐:现在有一种看法,觉得中国的商业创新、模式创新不错,但技术创新弱了一点。这个说法对比一下十年前或十多年前,也算进步了。因为以前有一种说法叫C2C端,就是把美国的商业模式拷贝国内。那时候的观点看来,我们连商业模式创新都没有,只是拷贝。从前后对比来看,至少说明一点,我们在不断进步。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很好的事情,大家没有必要看不起。

另外一方面商业模式创新,我也认同是有技术方面的创新。但和外面比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事实,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我们能够从商业模式不具备,到现在在商业模式、用户场景上有很多进步和独特的创新。技术的短板,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商业场景的不断出现,也会推动进步,这是一个过程。就像阿里电商,它的规模做得非常大,可能以前依赖于IOE的技术和核心平台,后面可以催生像双十一超大规模的并发场景和用户需求的场景,这种超大并发可以支持他的数据库技术的成熟。所以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反过来一定程度可以推动商业技术的进步,这并不矛盾,也不割裂。

中国的企业很努力,就像哈啰除了城市的运维人员,在上海总部有2000多人,有50%是研发人员,做软硬件。在模式上还是很清晰的,任何商业进步说大一点,社会进步,我前面演讲也提到了,本质都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对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在这个过程中的投入,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相信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力度也会越来越加强。我相信和外面的差距会逐渐越来越小,我对中国的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张一:讲得非常辩证。

年劲飞: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本质上商业模式,包括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本质上的创新,只是形式、方式上,借助新技术来实现。一切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是要依赖于技术的。关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动力,对汽车出行来说不需要原子弹(技术)的时候。不是说需要一个尖端技术,就能解决什么问题。它是一个产品化、工程化,这些东西叠加以后,怎么能让消费者感知到巨变,是这样一个过程。

单纯地从目前来说,已经可以构成完全不一样的改变了。但目前发生的程度和速度,可能还没有那么强烈和快,这是后面会越来越快的。以汽车来说,“智能网联”这四个字凡是和汽车相关的论坛都会讲。不知道车的智能化程度和网联化程度怎么样。我经常开玩笑,我的车唯一和外界联系的就是收音机,这是四年前的车,老了一点。智能化更一样,谈到L1到L5,发现我的车只有一个定速巡航的功能。当然技术创新需要,需要真正的硬核技术创新。在产品力体验上的提升,也同样重要。

张一:三位嘉宾的分享回落到商业本质,看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从2014年、2015年整个互联网的思潮非常新,要有大胆的想法去重构。到了后面会发现模式创新以后,技术不能或缺,它是要推进的。这两个是同等重要,每一个都是不能够缺失的。这样来看的话,说到商业的本质,就要看用户的本质需求了。如果各类站在自己的生态上,我们看到距离用户非常近,这个阶段的诉求,有没有一些市场上看到的真实情况、痛点或差异化的地方吗?

王阳:以出行能源行业为例,很多用户的需求没有被发现。

中国的车主群体非常两极化,中国4亿车主中,有8000万是商用车主,车是他们的生存工具。

这些群体的需求跟私家车完全不一样。很多人是“庙堂之高,不知拼多多之远。”拼多多最开始为什么不被理解,是因为这些投资人、高端人群都不是他的目标客户,所以没有感觉到那么多人在用拼多多。

加油市场也是一样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6亿人,2000元以下的有9亿人。我们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油价比美国更贵,中国不存在完全对价格不敏感的车主。

只有用数字化的方式,才能够把消费人群做进一步的细分,进而满足所有人不同的需求。首先做用户的分级,基于用户的分级做价格的分级、服务的分级。

没有数字化的时候,大家买东西时的品牌选择和服务选择非常趋同,有了数字化,品牌商、服务商就可以根据每个用户身上的标签,挖掘真实的需求。

只有靠数字化,才能够发现这些人群最底层、最心底而没有讲出来的需求。

李开逐: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和痛点,可以简单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比较显性,比如我们做共享出行。以我自己的判断和感知来讲,用户非常喜欢短途出行工具。但存在一个较大问题,就是不确定性比较高一些。比如用它通勤的话,每天都会用。但也许今天能骑上,明天车少,就骑不上了。这里会存在一个矛盾,可能资源效率比较低,这样的用户痛点,是你能显性感觉到的,但是解决起来没那么容易。比如说网约车,大家下雨天或者高峰期打车非常困难,所以供需之间不匹配,不对等。比如电动车,用电的安全性、便利性等等,电池也是它的一个核心痛点。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比较显性,但是能够把它做的非常好,相对来说并不那么容易,但是把这些事情逐渐逐渐向极限逼近,做到最好,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优秀企业去尝试的。

用户需求是隐性的,可能用户都没有明显的感知,所以这种需求的话,应该说是创造了一种更美好的和现在不一样的产品或者新的东西,这种我觉得往往是伴随着,或者底层推动的进步往往带来的影响更大。但是我觉得不管是显性的或者隐性的,作为一个企业家,不管它是显性的隐性的,小的大的都应该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主持人(张一):那这个隐性的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

李开逐:我也没有方法,我觉得至少关注这样的问题,就像你去努力,或者你不一定发现什么基础的理论,但是大家得要意识到这种问题是很重要的,即使你不做出来,或者别人能做出来,让基础研究能跟上,你能意识到它的价值。

我再插一句,像当年搞出AlphaGo的那个公司,它最近发现了一个新的计算,就是能预测蛋白质结构,这个其实应用价值非常非常大,我觉得可能对以后的制药还会带来非常非常大的推动,我都想去投资做制药公司去了,所以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潜力。

王阳:大家刷抖音的时候,你是刷已经关注的UP主,还是平台推荐的内容。我关注了一大堆,但是每天我回家路上都是看推荐的。你关注的那一栏就是你的显性需求,但是推荐的那一层才是你真正在关注什么。

算法是让一家公司发现用户真正需要什么,表面上是一个品牌敏感型的用户,但其实他是价格敏感型的,要发现这些秘密,就需要数字化。

年劲飞:关于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我觉得显性需求还是主要矛盾,隐性需求一部分它属于体验优化的一部分,它会越来越好,另一方面隐性需求你要有足够新的能力能够呈现给用户,说白了给他一个使能的手段,他自己会把这些东西暴露出来,如果你没有这个机会,你即使是发现的话,那你也只是很小范围的,也不能被推广,所以这是关于隐性需求。

刚刚王总讲那些推荐,其实就是它给了你这样一个能力,慢慢它认知了你会更加强化,相互证实这样一个所谓的隐性需求,慢慢隐性就会变成显性。

但关于显性需求,从定位的角度来说,我相信大家应该是有体感的,我为什么说它是主要矛盾呢?其实我们也没有被有效解决,无论是手机还是什么,总是有走岔路的时候,所以我们现在致力于用这个时代最新的技术来去解决这些刚性的需求,比如说我们在手机里面,华为的Mate40里面集成了我们的高精度定位,车机里面更是这样。还有一些想象不到的,你比如我们车里面都要有三角牌,路上出险了以后要把它打开,那个有严格规定的,高速公路要放到150米之外,相信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规定,知道之后也很少这样做,这样本身确实也很危险,但不摆这个东西,摆不好这个东西,其实会造成很多二次的事故。

所以我们在三角牌里面植入了高精度定位的能力,它可以精确到车道的同时又很快的与地图连接,所以当你三角牌支开了之后,地图上就会出现这样的信息,如果你做路径规划的话,它就会避开这个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点点改良可以改善体验上很大的提升。

谢谢!

是这样的。

主持人(张一):好的,谢谢!因为时间原因,可能我们最后再总结一下,因为我们现在这场大会是在做十年的回顾以及未来十年的展望,如果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的话,你们觉得未来十年最大的,你们看到的一个出行生态中最大的机遇是什么?

王阳:出行行业的四大趋势:

第一,数字化;所有的车主生活都会被数字化,包括加油和充电,就是能链团油和能链快电做的事情。

第二,共享化;共享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所有车辆平均的使用时长只有4%,96%的时间都是空闲的。

第三,新能源化;新能源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75%的原油都要靠进口,按照我们每年增长两千万辆汽车计算,可能到了十年以后,我们90%的原油都要靠进口,对于主机厂来讲,想要弯道超车,新能源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四,自动驾驶化;自动驾驶的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也越来越贵,尤其是在一些物流的封闭厂区,一些矿山等场景中会优先实现自动驾驶化。

数字化、共享化、新能源化、自动驾驶化,是未来十年出行行业的大趋势。

李开逐:王总总结的很好了,我没有更新的意见了,就是数字化、智能化,包括新能源,以及自动驾驶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未来十年比较主流的,而且大概率会发生,而且到什么程度也可能会超过我们的设想,所以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到位,我就不再多说了。

主持人(张一):谢谢!

年劲飞:关于具体的四化呢,王总讲的都是我们业内认同的。我觉得十年是一个既长也短的时间,但我觉得这样一个所谓的几化带来的最大的我们感知到的,可能是重塑整个城市,可能十年之内并不能明显的感知,我们会从交通、从城市的规划、从居住,包括本身的出行,会带来可能革命性开端的十年。

主持人(张一):好,谢谢各位,因为时间原因,今天的分享和交流就只能到这

儿,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