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可栖”(ID:hifuturecity),作者:王露,36氪经授权发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里,大数据描述了这样一个北京。每天有485万人工作上下班所用时间超过了2个小时,平均通勤距离达到了11.1公里,职住分离度居全国第一。

对于日常996的打工人来说,出门上班犹如《动物世界》里的一场长途跋涉。北京拥堵费被讨论可行性的当下,能看出早高峰的环路是多么寸步难行。地铁成为更多上班族的选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地铁站口时,因限流而排成长队的人们已开始了通勤之旅。他们将穿越大半个城市,去打卡。

据统计,在北京CBD上班族中,46%的通勤者来自昌平、通州、燕郊等地。只因那里的房租不到CBD的二分之一。人们在租房时都会面临一个选择,是离公司更远但“便宜1000块”,还是“省30分钟路程”但房租更高。从数据可以看到,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

当时间以房租的形式被折叠,城市的边界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大。我们采访了三位不同通勤路上的人,他们有人上班每天走出一个马拉松的距离,有人披星戴月跨省奔波,有人厌恶地铁里人人都在看发光的手机。在这条最熟悉的路上,无奈、辛苦、疲惫、烦躁……真实的压力千篇一律,缓解的方式各有不同,看看他们讲述自己与城市、时间的故事。

01

非非池,29岁,住在北四环,工作在北四环,通勤时长:打车10分钟

通勤不超过半小时,是我做为打工人最后的倔强。

996已经那么苦了,挣来的钱为什么不让自己轻松点。我每换一个工作,顺便就搬一次家。住的更近,自己的时间更多,工具人的感受也没那么强烈,换来的代价是以更高的房租住更小的房子。估计这辈子是买不到北京市中心,但租房的选择还是挺多的,离公司近是最大的诉求和尺度,房价也是逐渐涨高。

在北京租房,要习惯为中介的服务、房子的地段以及小区的环境等付费,而不是房子本身。去年我找了很久终于找到某公寓强力推荐的合租房,价格居然还不贵。

住的地方看上去离公司近,却没有直达地铁和公交,早晚高峰又打不到车。公司和小区门口如潮汐般流动的共享单车,成为我常用的交通工具。毕竟在北京摇号7年却没有中过车牌的不止我一个。万万没想到,OFO小黄车退不了的押金里有我的99元,某公寓爆雷也被我赶上了。

在一个2153万常驻人口的大城市里谈恋爱,再近也是异地恋。有次我在北四环突发高烧,男朋友从西五环公交转地铁带我去医院,回想起来也感动不已。为什么他不打车?因为地铁不堵车反而更快。

和男朋友聊过很多次买房结婚,我的工作机会都在北边的互联网大厂,男朋友工作比较稳定常驻西南五环,而西边对我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工作可选。活动范围不一样,怎么住是个问题。更何况连西五环都5、6万的房价,让我们也几乎没有挑选的余地。

买郊区的新房不去住,觉得太浪费。在城里买二手房,又找不到合适的。想到明年以家庭为单位摇号新能源的排位会靠前,可能结婚的话还是会买在西五环吧,起码有一个人离单位近。

02

普普,33岁,住在南五环,工作在东三环,通勤时长:一小时

我来北京六年,从来没住进过三环内,搬四次家绕着四环转了一圈。但通勤时间一直是一小时起,单程20公里左右。

“好像沙丁鱼啊。”这是我坐过北京地铁后的第一个想法。当掏出地图App搜寻从哪个出口离公司更近时,身边的人们则步履匆匆又秩序井然地走向不同的换乘口。

在大城市做一条鱼很简单,随波逐流顺着人群走,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线。每天8点50出门,走路到地铁站台正好十分钟,可以赶上8号线9点整那辆列车。换乘14号线要坐在末尾的车厢,这样下车时离出站口最近。

接受是顺其自然的事,尤其当身边的同事感叹“一个小时挺近的,我家在河北燕郊呢。”而身在老家的父母对上班一小时感到震惊,甚至刷新了他们的时间观。毕竟这能从县城走高速开车到市里,他们身边没有人来回通勤俩小时只为日常上班。

第一年,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像生活在北京。安河桥、天通苑、南锣鼓巷、公主坟、苹果园……在地铁里穿梭的我对站名了如指掌,却没见过这些存在歌词里的地方。

几年前我甚至特意留出时间,下班从中关村坐公交车回到南四环的丰台,花了俩小时,只为了看看北京夏天的傍晚,到家已是天黑。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和这个城市有了连接,因为这天的晚霞和夏日晚风。

疫情期间居家上班的三个月,是我的幸福时光。虽然在家也几乎长达10小时工作,不用通勤确实会轻松一些。最终我在南五环买了个小房子,足够自己住,也有地铁能满足通勤上下班。通勤自由,几乎不奢望了。

03

季苏,22岁,住在廊坊,工作在东四环,通勤时间2小时起

随时随地可补觉,成为我住在廊坊后的日常法宝。

每天几乎都是从一张椅子到另一张椅子的过程。6点半起床,9点半要到东四环的公司,俩小时通勤依靠班车加地铁。

一整段的通勤无聊碎片时间需要被打发,我觉得这可能是短视频、快餐文化流行的原因之一。看手机、玩游戏、读小说、写文章、学单词……在路上消耗时间的事情我都试过,发现最靠谱的还是戴上降噪耳机睡觉,不仅安神补眠还能省下至少一杯咖啡的钱。

班车上至少能睡40分钟,路上经过两个进京检查站,肯定会被叫醒。在分钟寺转坐十号线地铁是人最多的时候,拥挤的地铁上对面的人在打哈欠,而我能看到他的扁桃体,要等过了国贸站乘客才会少很多。比起被挤到双脚悬空的昌平线,我觉得10号线很宽敞。

但如果一天中最糟糕的事情是早起通勤,那我觉得这也不算什么。即使不用在地铁里刷手机,早早回到家也是在床上玩抖音,没什么区别。把通勤当做工作和生活的缓冲地带,一切都变得容易许多。

有人说,当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现在的问题不是换工作,而是攒钱等社保满五年买房,到时候我应该会选通勤不超过一小时的地方。

这一切就像围城,有人喊离开北上广,而我住在北京外面每天都往里闯。

当漫长的上班路途因为日复一日变得合理时,坚持下去是为了能有更好一些的选择。通勤杀不死心怀希望的年轻人,他们日复一日在茫茫人海里找寻向上的出路。城市不会变小,缩短半小时的通勤时间、减少换乘的上班路线、为买房攒下的又一笔钱……是这个大城市里的小确幸,而人们为期盼和理想跨出的每一步都值得被记住。(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