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朱海,36氪经授权发布。

「快把那个丑东西送给我!」「不,它可是我最喜欢的丑宝宝,你别想夺走!」

最近,豆瓣的「丑组」淘宝联合举办了一个「2020 丑东西遴选」大赛,号称要「选出并保护丑东西」。

逛完大赛页面,我想到了一首歌,蔡依林的《怪美的》。

丑东西,有多丑?

话不多说,先上「丑」图。

让人吃惊的是,这些「丑东西」的淘宝销量还不错,有的甚至成为爆款,评论区还形成了「比比谁更丑」的文化现象。

有些店铺干脆做起了「丑东西生意」,在售的商品都丑美丑美的,受到买家的热烈欢迎,不少人觉得把屎(拖鞋)穿在脚上,戴火龙果绿帽子,玩毒蘑菇硅胶减压玩具等等很新奇、很刺激。

丑吗?不好说

爬完几百楼,我觉得大部分「丑东西」怪,并不丑。

这些「丑东西」的确给人一种极具冲击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但在配色、材质和线条处理方面,无一不透露出「怪」是精心设计的,只是寻求外型的标新立异效果,不是真的要让人感觉丑。

当然,有些商品那是真的丑……

防色狼腿毛裤

看完这些商品,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真丑的东西是真的丑,而大部分号称「丑东西」的商品其实很难和丑画上等号,只是在用更多形式表现「美」的多样性。

美到底是什么?

有关「美」的争议,在人类历史里从未消失,美的标准也一直随着社会发展改变,呈现出每个年代独有的特征。

美的边界一直在被扩宽. 图片来自:Unsplash

按通俗理解,美的内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

人类历史上有关美的定义有很多,有人认为美是形式的和谐,有人觉得美是完善、美是愉快、美是关系、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等等。

由此可见,美,既主观,又包罗客观万象。

进入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爆炸式发展,总体构建了一个物质生活更加充裕的人类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竞争不再主要依靠「你死我活」的形式开展,再加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推动,越来越多个体有了表达观点的基础和环境,人们对美的定义开始由一种集中的、共同定义的、标准化的,开始向分散的、个性的、包容的方向转变。

互联网时代,美变得分散了

对「美」的定义,或许只有一种绝对客观的标准,那就是:美是主观的。

「美」只有坚持自己的主观性,才能不再被一小群人用偏见和固执定义,改由大众共同塑造。

颠覆美 ≠ 审丑

美就美在美是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自身不断向前发展。

但在塑造美时,有的行为是在颠覆美,想要更深入接触美的内核,有的则是「审丑」,试图混淆美和丑,强行变丑为美。

除了对美的标准有争议,探索美的行为到底是颠覆美还是审丑也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差异。

今年 6 月, CK 投放了一个巨幅露天海报,名为琼斯的模特半蹲在蓝色的海报幕布中央,配合黑人女性常梳的发型和头巾,穿着大码的运动系内衣正视镜头。随着海报在互联网 传播,随巨大的社会争议接踵而至。

人们的观点分为两派,有人认为这个广告打破了美的固有认知,美的标准不应该被狭隘定义为白、瘦、高鼻子和整洁的牙齿,普通人也可以是美的。有人认为广告为了迎合部分人群,混淆美丑,为了商业目的故意审丑,不惜倡导肥胖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态度。

你觉得呢?

单就这件事,我也很难下定义,不过我认为颠覆美不等于审丑,就好比一个人可以穿着「屎(鞋子)」追求怪异的可爱,但不可以真的在脚上糊满大便到处显摆,还要强辩这是艺术美。

不管美的外在形式怎么变,都不能违背、伤害和动摇人类社会的基础 —— 公共卫生、公平正义和是非黑白。

读懂人类发展,才能了解美

在谈美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苦」和「甜」这两个味道。

生活中,尝到苦味觉得难受,吃到甜的东西会觉得很愉悦。事实上,如果放到绝对理性的角度,味道就是一种味道,苦和甜并没有差别。

为什么苦和甜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呢?

还没亲口尝一尝,大脑就已经让很多人联想到了愉悦和恶心. 图片来自:Unsplash

有人类历史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日积月累总结经验,产生了趋利避害的厌恶感,把「苦」等同于有毒、存在健康或卫生问题,比如大多数较苦的植物食用后有毒副作用,腐烂变质的食物是苦的,人类的排泄物也是苦的,而「甜」等同于富含能量、新鲜未变质,比如新鲜的水果(尤其要考虑到人类祖先靠香甜的植物果实生存),这种厌恶感不断加深,味觉关联大脑形成条件反射。

那么苦的东西都是不好的,甜的东西都是好的吗?

未必,比如咖啡是苦的,喝了并不会要人命,有些化工合成物是甜的,但可能一丁点儿就能毒死很多人。

所以说,苦和甜都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真正决定东西好坏的是事物的本质。

美和丑和甜和苦一样,都是来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形成的条件反射,同时又在不断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通过实践更加接近其本质。

宇宙并无美丑,星空美感的所有客观标准都来源于人们的主观判断. 图片来自:Ken Cheung(Unsplash)

古代以胖和壮为美,这是因为当时油脂和蛋白质较为稀缺,只有达官贵人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可以吃得较胖,如果在战乱时期,肥胖者吨位足,脂肪多,具备明显的生存优势,所以胖和壮逐渐被定义为美。历史上的安禄山大腹便便孔武有力,是他受到唐玄宗赏识的原因之一。

到了现代,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油脂和蛋白质再也不是稀缺品,每个人的时间自由程度和健康程度与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挂钩,肥胖还会导致多种非常消耗现金流的慢性病,所以肥胖一度又被定义为丑,「减肥」这个词风靡全世界。

大部分食材都是健康食物的汉堡却被定义为垃圾食品,只因热量高易导致肥胖,美丑观念甚至能扭曲人们对食物的评价. 图片来自:Carles Rabada(Unsplash)

后来人们弄懂了美的内核,才知道一个人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喜爱美食,遗传基因,或有某些疾病,甚至是药品导致的后遗症等等,肥胖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懒惰或收入低,所以又逐渐不把肥胖作为丑的评判指标。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变迁影响美丑判断的证明,让人觉得丑的不是特征,美只是一种归纳总结,背后的社会评判标准才是核心。

美的进化,是更包容

可以这么说,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背后的逻辑却是带有偏见的客观。探索美的过程,实际上是要让背后的客观逐渐剥离偏见。

什么是美的标准?美并不是单方面塑造的,而应该由定义方和被定义方共同努力达成更包容的和解。

大红配大绿是公认的配色雷区,但红绿搭配本身就是自然界的常态,不应用美丑去审判. 图片来自:Timon Klauser(Unsplash)

令人担忧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极端。

第一种极端我们比较熟悉,那就是固执认为只有符合某些特征的事物才算美。

比如固执认为白等于美,米其林星级餐厅等于美味餐厅,甚至可以扩展到更深入的层面,英语等于美,只要是西方的就是美,而忘了探寻这些事物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美的本质。

从理性的人类发展角度看,白人的高鼻深目蓝眼睛只是一种生理特征,和美无关,让白人普遍崛起的科学、理性、严谨才让人们形成了白人特征等于美。如果白人放弃了这些美的内核,再次被人觉得丑只会是早晚的事。今年的黑天鹅事件应该让不少人感知明显到了社会美丑观念的转变。

第二种近些年兴起,觉得丑有理美有罪,谁用美丑去评判事物,谁就「不正确」,扣上一顶帽子发动全社会去批判。

谁用美丑评判我,我就键盘伺候. 图片来自:papi 酱

最典型的表现是部分群体因各种原因,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性,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形成了普遍特征,面对社会的美丑评判时,对自身的陋习视而不见,拒绝反思,拒绝改善,企图靠舆论的裹挟混淆美丑甚至是彻底消灭美丑概念,变本加厉放大自身行为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这个极端同样忽略了美的客观内核,有人觉得他们长得丑,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特征,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行为。如果他们的陋习得到持续改善,展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生理特征也就不再会被定义为丑了。

整容其实最简单,如何主动破除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偏见才是最难的

用极端方式去解决美丑矛盾并不可取,美的进化,应该是更包容,不再以那些浮于表面的特征去评判,而代之以评判美的内核。在观点的碰撞中,知道美的内核的人,去帮助还未看清美的内核的人,看清了美的内核的人,努力改变自身,消弭在客观评判中夹带的偏见。

颠覆美不是要消灭丑,而是用正确的方式消除偏见。掩耳盗铃、负面应对、混淆是非,都是不可取的。

期待人类继续发展,未来只剩对客观规律的美丑评判。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