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鱼读品BigFish”(ID:bigfishbooks),36氪经授权发布。

一年的年末相当于年终总结的收割机。而各大手机应用平台也都瞄准了这种心态,早早地将我们一年中的使用轨迹整理成一份年度榜单,比如网易云的音乐总结、支付宝的消费记录等等。

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家都很乐意在微博、朋友圈晒出这些总结截图,在分享自己的品味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榜单中给出的标签关键词来“立人设”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的个性形象,或者有时甚至可以来定位自我、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原来我是拥有无限才华的过期大儿童啊!)

但有位高中好友的朋友圈,引起了我的好奇。

正如标签所描述的,这位好友平日里展现出来的也是这样一个形象:很喜欢热闹,聚会从来少不了她,人群中的气氛王,经常被众星拱月地围在人群中间,非常健谈而且脸上总洋溢着笑容。

但她却不止一次地在私底下跟我吐槽说:“其实我觉得我是个假笑女孩,你都不知道,每次出门聚会,我都特别渴望一个人待着”

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表面上她跟谁都能嘻嘻哈哈,打成一团,但内心里,一直有个孤独的声音在不断回响着——她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去打碗汤回来就发现餐盘被食堂阿姨收走了;在人多的图书馆,即使没什么要记的也会拿张纸假装写些东西,生怕被人看到她的孤独。她内心世界里,其实藏着一个孤儿。

当我们生活在一个似乎无法允许痛苦和软弱的社会,每个人会尽可能强迫自己与人为善、成为一个脾气温和、很好交往的人。在外人眼里,她完全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社会人际关系。但实际上,只有回到家里、一个人独处时,她才能卸下心防和伪装,当内在那个受伤的自己不再隐藏时,孤独感就会一涌而上,吞噬她的内心。

这个才是真实的她。

每个人自我深处都存在一个相应的人格形象,比如天真者、孤儿、爱人者、破坏者、智者、愚者……这决定了我们日常所扮演的生活角色,也影响了我们的人生发展。

有些人从小就很霸气,擅长指挥别人,思想包容而广阔,更关注整体而非局限,可能是“统治者”;有些人单纯乐观,信赖别人所给予的身、心、灵的一切支持与协助,可能是“天真者”;有些人总会感觉到自己被忽视、背叛,拥有被遗弃的感觉,可能是“孤儿”;我们处在什么人生的哪个阶段,拥有怎样的困惑与意识,我们人生中潜在的阴影与伤害,都可以从我们发现的真我中一窥究竟。

别人对我们的客观评价,也仅是我们刻意而为之用于自我形象包装与管理的投射,不足以真实准确地代表我们自己。

而大多数榜单中标签速写给出的定位也不足以准确地描述我们的所有个性,比起刻意地寻求结果,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心的感受。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新书《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中,鼓励每个人大胆做自己的第一步,就是重视内在真实的感受,活出自我的生命力。

我们的内心,没有必要对谁都敞开

在认识到底什么是自我之前,我们可以先这样来想象一下:在我们面前有一个容器,容器内有水。水就是生命力,容器的壳是一种保护。当我们理解了容器和被容纳的东西,就可以直观地理解自我了。

我们最初的自我的壳,就是我们对自己家庭的内化。

我们可以一起回忆一下,家庭关系内部动力是怎样的?父母或其他人是怎样对我们的?我们家庭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又是怎样的?

在我们潜意识中,我们认为父母能保护家吗?如果父母向内,呵护我们的自我,做了我们的容器,允许我们的生命力酣畅地流动,同时,父母向外时又是有力量的,能保护家庭,又有热情,欢迎自己喜欢的客人进来,而不欢迎的,又能赶走,那这就会是一个很好的家。

这个意象会被我们内化,让我们形成一个可靠的自我之壳–这个壳又是可以自由关闭和敞开的。

家必须有保护的作用,不是谁都能进你的家。同样,我们的内心,也没有必要对谁都敞开。

当我们特别有意识地保护自己时,就可以有一个被我们充分意识到的隐秘的空间;当我们处在这个安全的、自己说了算的空间里,我们就可以安放自己的生命力,或者说,安放我们的“心”,让生命力的一切表现都在这个空间里流露,观察和修炼。

照顾好自己的心灵,第一步就是照顾好心灵的房子、让我们有归属感的家,选择我们真正愿意接纳的人进出,这是一切开始的基本点。

感受自己真实的需求

对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感受,被周围的人纷纷议论,“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

当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眼中的看法和评价,我们就会给自己贴上一个个假想中的标签,并且假设自己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合乎这个标签的形象。

就好像那个其实并不喜欢聚会的女同学,一方面可能认为自己有维护社交的必要,一方面也很难做到拒绝别人的邀请,只能硬着头皮、强颜欢笑地参加一场不想去的聚会。

当我们以别人的感觉为中心,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久而久而,我们就容易失去自我,戴上一个虚假自我的“面具”。

在一段找寻自我的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核心自我诞生前,我们像是环境的响应物。

譬如,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

但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会激发我们的反应,但难以动摇我们的根基。我们也由此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

直面自己的“坏”

当我们对外界的评价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时,此时,我们也将对自己有了更清晰、客观的了解。

自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直面自己的“坏”。真正的成熟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容纳自己乃至别人的“坏”,并转化它们。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爱、理解、接纳这些积极的善意,因为看上去正确而容易表达;但愤怒、恨、拒绝和敌意,因为不那么正确而难以表达。

在我们应该意识到,真正完整的自我不应该只有积极的一面,嫉妒、仇恨、悲伤甚至是恶意也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它们的表达一样重要。

做自己,就是应该直面自己的“坏”,不能因为看上去像是‌“负能量”,就被认为不该存在。

负能量(负面情绪)的表达,的确会对他人构成冲击,但对个人而言,负能量的表达非常重要,不然很容易转成内伤。

另外,负能量的表达,对一段关系也极为重要,如果没有负能量的表达,关系就不可能亲密。

但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真正爱我们的人,自然也能理解和接纳这些不愉快或“坏”的我们。在我们化解负能量的时候,也自然地加深了一段亲密关系的联结强度。

做自己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做得就是勇敢地破掉僵局和,聆听我们心灵深处内在的声音,尊重它,将它活出来。

我们内心真正的声音,无论悲伤、抗争还是无奈的屈从……听到这一切,从中解放、爱它们,而不是从形式上顺从它们。

最终,我们才能成为自己。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知名心理学家、《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2021年新书《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就是这位曾经上过奇葩大会出圈了的可爱老师。

这本书是武志红老师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二十多年以来思想精华的集合,涉及人生方方面面,有自我探索,也有如何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既有他在实践中的心得,也有对概念的梳理和思考。

以孤独、自恋、成长、梦想四个人生课题统领,分为四个小分册,专治各种现代心理病。如:无缘无故的累、难以专注、在意他人看法、拖延症、热情缺失、避免和他人冲突、孤独封闭、容易被强势的人影响、难以投入深度关系……

当你不断为人生中各种琐屑问题所困,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些问题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你从未察觉到的心理原因?

在你的潜意识中,始终有另一个“我”稳稳地立在那里。偶尔,我们可以坐下来,和那另一个自己,温柔地谈谈心。

书名:《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个人、家庭的种种典型现象。微博粉丝数852万人。

代表作《为何家会伤人》出版十余年来畅销逾百万册,堪称中国家庭问题第一书。另著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越爱越孤独》等心理学畅销书。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