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N商业”(ID:FN-24H),作者:四喜,36氪经授权发布。

如今所谓的音乐,在短视频里,在比赛类综艺里,在街头巷尾的大音箱里,唯独不在音乐人的梦里。

2021年第一场别离,来自虾米音乐

1月5日,虾米音乐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由于业务发展上的调整,将于2021年2月5日0点停止虾米音乐的服务。

届时,虾米音乐App将从应用商店下架,所有音乐内容消费场景也将停止,账号资产处理、网页端音乐人提现服务将保留至3月5日0点。

虾米音乐官方表示,虾米音乐未来将转向更多音乐商业场景服务,将依托新成立的“音螺”平台持续探索创新,服务音乐人及业内合作伙伴。

早在去年11月29日,就有微博大V爆料称,“虾米音乐将于明年1月关闭,一个时代要结束了吗?”

消息传出后,很多用户在虾米音乐官方微博留言挽留,但资本的意志不会被用户左右。

运营12年的虾米音乐黯然退场成为定局,音乐人的情怀何处安放,在线音乐平台间的厮杀难诉薄凉,到底哪里才是下一个乌托邦?

2006年,在阿里巴巴做了4年系统分析工程师后,王皓决定离职。他拉上在阿里的同事王小玮、陈恩卫、吴轶群以及当时做房产广告策划工作的民谣歌手朱七等人,一起创办了EMUMO网站。

EMUMO全称是Earn Music&Money,意为“让音乐人赚钱”。

很多媒体的报道中都曾提到,王皓是乐队吉他手出身,真切地体会过音乐人的辛酸:收入微薄、演出场地受限、听众流失、生活难以保障。

创办EMUMO,志在扶持原创音乐,让歌者们仍能保持对音乐宗教式的信仰和追求,这也是创始人们的理想主义。

2006年,在线音乐尚处于起步阶段,王皓希望通过收费的方式来改善国内音乐人的生存状况。他曾构思过一种理想状态:让二、三线艺人过上非常有钱的生活,三、四线艺人至少保证小康。

2008年,EMUMO改名“虾米音乐”正式上线。

虾米音乐的起步靠的是内容和口碑。

王小玮在采访中曾提到,当时虾米做了国内最全的音乐曲库,在刚刚有10万用户的时候,虾米就有6个语言编辑,并且实现了本国语言的搜索。除了英语、日韩语以外,还包括西班牙语、俄语、泰语等小语种。

“为了建立和完善这个曲库,当时从全球范围内召集了300多个音乐爱好者,用社区的方式去做。我们前期确实做了大量脏活累活,投入产出非常差,相当反商业化,随时可能关门。”

彼时,虾米音乐整合了最为齐全的曲风流派分类列表、最多元的音乐库以及最为完整的音乐人、专辑和歌曲信息。

同时,虾米音乐也鼓励用户发布UGC内容。在虾米,用户可以修改音乐分类、自由上传曲目、编辑歌词等,这让虾米成为当时音乐社区氛围最佳的流媒体,并持续吸引着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的加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曾经,虾米音乐每月人均使用时长达300分钟以上,一度位居行业第一,超过网易云音乐、QQ音乐、全民K歌和唱吧等音乐App。

对于一个在线音乐平台而言,这很完美;但对于一家公司而言,这很烧钱。

于是,虾米音乐开始尝试在线付费模式,以实现最初“让音乐人赚钱”的愿景。

但用户的在线付费习惯尚未形成,普通用户不肯接受,大多数音乐人也不理解,甚至爆发了音乐人集体声讨虾米事件。

王皓曾在采访中透露,“虾米每年支付的版权费用是收入规模的十几倍。”

根据《芭莎男士》一篇对王皓的采访稿件,从创办虾米网到2012年年底之前,这位创始人80%的时间都花在找钱上。

当时,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意识已经觉醒,虾米音乐本身又是以曲库庞大、类别齐全著称,其用户规模几千万且都是粘性强的用户。为了保证用户体验,且不提营收,单是版权费用就可能把公司拖垮。

王小玮直言不讳,“2012年,如果不是被收购,虾米可能当时就死了。”

在众多互联网巨头中,有一位出了名的麦霸。他既爱收购公司又是王皓的前老板,他就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数字音乐市场这两年会有很多的变化,会有点类似早期的视频网站,未来会是一个大资本进入巨头游戏的时代,虾米作为独立音乐平台会比较危险,跟一些大的平台在一起,会安全一些。”带着这样的想法,王皓再次牵手老东家。

2013年1月10日,阿里巴巴收购虾米。在签字的那一刻,王小玮非常平静:“签了字,就出让了话语权。之后有些事没有按照我们的意图发展,我们也必须尊重契约精神。”

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事情都已经埋下了伏笔。

同年,阿里再次出手,收购了用户量突破两亿的天天动听。

 2015年3月,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合并组成阿里音乐,高晓松担任董事长,宋柯出任CEO,何炅任首席内容官(CCO)。

同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责令各网络音乐服务商于2015年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大战正式打响。

但创始人王皓此时已经淡出了虾米音乐管理层,而阿里音乐真正的决策者把重心放在了另外的位置。

2016年5月18日,高晓松、宋柯、何炅身穿太空服高调亮相,宣布天天动听升级为阿里星球,成为阿里开拓音乐市场的核心武器。

宋柯当时表示,阿里星球不再是一款音乐播放器,而是一个拥有粉丝游乐、天天视听和幕后英雄三大板块,并包含从粉丝经济到互动直播再到音乐产品交易等多种服务内容的在线音乐交易全产业链平台。

简而言之,就是再造一个音乐版淘宝。

做产品最怕花里胡哨,阿里星球在推出7个月后就停止运营,曾经拥有两亿多用户的天天动听成为历史尘埃。

而在这段时间里,QQ音乐和海洋音乐集团的数字音乐业务合并,成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至此,旗下拥有QQ音乐、酷狗、酷我等产品的腾讯音乐,当仁不让成为音乐市场的绝对霸主。

此外,网易云音乐的用户数也在2015年破亿,付费会员人数在2016年同比增长超9倍。

而虾米音乐始终在原地踏步。

等到阿里星球完败,回过头来寄希望于虾米音乐时,在线音乐市场已被瓜分殆尽。

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酷狗、QQ音乐、酷我音乐在音乐版权的覆盖率共为90%,而阿里音乐只有20%。

版权是付费时代在线音乐平台的护城河,没有版权,用户必然流失。

据第三方平台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18年7月,腾讯音乐旗下的酷狗、QQ音乐和酷我的MAU(月活跃用户)为3.5亿、2.9亿与1.3亿,第四名的网易云音乐为1.2亿,第五名的虾米音乐仅有2277万。

2016年9月,高晓松“升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宋柯“升任”阿里音乐董事长,负责阿里音乐演艺业务及创新发展,但他们都已失去实权。

此后,阿里音乐的负责人一再更换,市场地位也逐渐走向边缘。

2019年底,虾米音乐月活2817万;2020年11月,这个数字跌落到988万。

2019年9月,网易云音乐宣布获得来自阿里巴巴、云锋基金等共计7亿美元的B2轮融资,阿里投后占股约10%。

当时网易云音乐是腾讯音乐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阿里入股的意图十分鲜明,但网易云音乐同样也是阿里旗下虾米音乐的竞争对手。

阿里没有放弃音乐,但阿里放弃了虾米音乐。

2020年8月,淘宝88VIP附赠的平台会员已经从虾米变成了网易云。36氪曾在一篇报道中提到,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投资网易云音乐后,虾米的一些版权也同步给了对方。

王小玮说:“对于一直信任虾米的用户,我们应该心怀愧疚,在我看来,所有的无奈都是无能的表现,是我们没有守住话语权,没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投入。没有抓住机会找到一条既对用户有价值,同时又能符合集团音乐产业商业化发展战略的道路。”

丧失版权资源后,虾米音乐尝试“小而美”路线,但小众可以聚拢高粘性用户,却无法进一步开辟市场。

此外,虾米音乐并没有找到足以“造血”的商业模式,究其根源,是因为在线音乐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容纳太多平台。背靠强势资本固然能够形成“大一统”,但资本同样看重回报。

阿里星球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阿里想在音乐市场再造一个淘宝,这必然不是高晓松本人的愿景,只是契合了阿里急于布局大文娱市场的心态。

但阿里布局大文娱,步步为营,却步步都是试错。

虾米音乐从“让音乐人赚钱”起步,到自身“无法赚钱”停止,艺术无价,资本无情。

虾米音乐关停的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分别为1月5日10点、2月5日0点和3月5日0点。

告别信显示,1月5日10点,虾米音乐将停止账号注册、会员充值、虾币充值、专辑购买等服务,开启用户个人资料与资产处理通道。

2月5日0点,虾米将停止歌曲试听、下载、评论等所有音乐内容消费场景,停止个人资料导出或下载,仅保留账号资产处理、网页端音乐人提现服务。

3月5日0点,除网页端音螺平台音乐人授权服务维持运营外,其它运营均停止,关闭服务器,届时及以后将无法登录。

“12年的陪伴,说不出口的再见。未来,欢迎更多音乐人加入音螺(即‘数字音乐新场景’),创作更多美好的音乐。”

阿里星球停止运营后,阿里音乐屡次更换船长,从高晓松、宋柯,到张宇、杨伟东,再到朱顺炎。创始人王皓也曾短暂回归,但又很快离开。

王皓再次离开虾米音乐时曾在朋友圈发文:“我投身这个行业已经8年了,初衷是想让这个行业跟上时代,但是现在行业现状已经荒诞到令人发指。”

结语

虾米音乐的官网上有过这样一段自我介绍:2006年的第一场雪,一群爱音乐的人在杭州的一家小咖啡屋开始了他们的追梦旅程。他们有着这样的音乐烦恼,“听者和歌者,为什么巨大的市场需求却无法很好养活一个为我们带来生命升华的创作群体?”

追梦的列车最终停靠在2021年春天到来之前,那个疑问最终没有得到解答。

虾米音乐谢幕之后,在线音乐市场终将走向可怕的未来:资本与巨头齐舞,音乐市场和音乐本身没有了关系。

如今所谓的音乐,在短视频里,在比赛类综艺里,在街头巷尾的大音箱里,唯独不在音乐人的梦里。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