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编辑:青豆,责编:kuma,题图来自:《悍妻理论》

这期我们来聊聊爱情中的“争吵”。

朋友最近向我倾吐烦恼:作为一个女性意识已觉醒的女孩,她经常会与男朋友因为性别意识的差异,一言不合就开战。

比如最近的性骚扰事件,当她在为女性的遭遇愤怒时,男朋友却觉得,“就是调情罢了,没必要上纲上线。”

“我该和伴侣因为性别观念不合分手吗?又该如何应对无底洞一般的冲突?”这或许是摆在许多女性面前的疑问。

我们与几位编辑聊了聊,TA们在感情中,也会遇到同样的困惑。

寒冰:异性恋女性该如何与自己的“厌男”情绪共处?

我和男友有过多次关于性别问题的激烈争论,但大都发生在“公共领域”,也就是每次出现相关的社会事件后。

我们的争论并非观点差异,而是每次事件发生后我对男性群体都会有很多复杂的情绪,愤怒、厌恶……然后再面对身边这样一个具体的男性——一个活靶子,我会忍不住把这些情绪投射到他身上,对他也会产生敌意。

而我处理这部分情绪的方式,是希望他完全共情事件里的女孩子,以及,和他所在的男性群体割席——承认男的就是不怎么样。

他当然不会次次都让我满意(或者说他无论如何都不会使我满意,只因为他的男性身份),于是冲突就会发生。

有一次他有些委屈地跟我说:“你不能把我和那些男性混为一谈啊,不能因为我是男的,就是原罪”。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我把具体的人和抽象的概念混为了一谈,他无法为父权制的问题背锅,也不该为男性群体谢罪。

平心而论,在我们的关系中,也就是“私人领域”,他做得很好,也没有所谓“有毒的男子气概”:

他尊重女性,家务分工,在我们聊起一些性别问题,都能较好地达成共识,总之我们的关系是让我感觉舒适且自由的——这不就够了吗?

现在我会试着适当给“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划出界限:面对结构性问题,可能要喊口号,甚至适度偏执和强硬,我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厌男”情绪。但回归到真实的关系里,则是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去爱具体的人。

豆包:生活中的战友,不一定是观念上的同盟

男朋友总体来说是一个尊重女性、尊重性别议题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会因为性别观念的一些差异产生摩擦。

这些摩擦可能体现在对待公共事件的态度上。比如,他会因为唐山打人事件等等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惨剧愤怒,认为这是不可容忍的犯罪,也会积极转发,呼吁更多人的理解和关注。

但前段时间,当我为文化圈里掀起滔天巨浪的性骚扰事件义愤填膺时,他却表现得相对平静。我将受害者亲笔写下的控诉发给他,他只是看了看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那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或许能让男性产生强烈情绪的,是远远超出公认的伦理与正义之外的事件,但面对独属于女性的、在生活中被隐形的不平等经历时,男性的反应与理解力往往就会很有限。

摩擦也可能发生在,当我发现他对女性存在的刻板印象时。比如,他会下意识地认为女性司机的驾驶技术不如男性,或者在觉得我唠叨时对我说,“你怎么这么像我妈”……

类似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时不时地发生,而每当遇到这些情况,我就会选择和他进行一番 battle:

拿出过往车祸统计数据中的性别比例给他看,告诉他汽车一般是按照男性的平均身材数据进行设计的;指出“像我妈一样”这种说法中暗含的不尊重,并延伸到生活中哪些用女性做比喻的词句存在对女性的歧视……

有时遇到他不理解和不同意的地方,他会反驳我的观点,但如果他认为我说的在理,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存在一些问题时,他也会承诺改正。

在最开始和男朋友争论性别议题时,当他在某些事情上无法形成共情和理解,我也会感到生气和失望。那时的我,在某种程度上,希望身边这个与我朝夕相处,关系最为亲密的人,能在性别观念上也与我结成坚不可摧的同盟。我希望他可以和我共享同样的感觉,经历同样的愤怒。

后来,在不断的磨合中,我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尊重、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我也不再奢求身为男性的他可以在任何时候都立刻站在我这一边。

因为我意识到了,性别议题就如同族群、肤色一样,是我们自出生开始便自带的身份议题。我们可以找寻结伴的同盟,但更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独自去完成对于这些议题的探索,去了解自己到底是谁,在这个社会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里海:和女朋友相比,我似乎是“想更多”的那个

我:去年的唐山打人事件,你怎么看?女朋友:晚上不出门不就好了?我:那为什么男生,晚上就能自由出门!女朋友:你也别出门。

我和女朋友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性别观念的冲突,只是认知不同。

但特殊的是:我是接收女性主义信息更多的那个人,认同女性会因为身份问题遭受不平等对待。她则是更关注自己当下的生活,不care任何类似议题。

关注性别的男性,和一个不太在意性别议题的女性,会很容易达到一些共识,比如“彩礼”。我对“彩礼”这种形式嗤之以鼻,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她,亦是无感。唯一担忧是父母对于这个问题重视程度(传统观念问题、面子问题等),但强制性把我们的婚恋观念灌输给家人也没有必要。

所以达成共识:如果出于面子需要,可以做到心甘情愿配合,前提是我们自己提供资金,并在不影响生活现金流的情况下。

当然,冲突必然存在,关于性别有不同理解也很正常,只是不那么激烈,且多数浮于表面。最大冲突无非是:别人男朋友是怎样怎样的!

别人每次女朋友回家都会出去接!人家男朋友每次过节日都会送花之类的。

我跟她说:绝对不是每个人都会接女朋友回家,并且其他人什么样,跟我们没有关系。就像我不会纠结:为什么有些人的女朋友唱歌不跑调。

至于送花的问题,她仅仅是在表达我们要有节日的仪式感。因为在送过几次之后,发现她不仅不会感动,还觉得这个东西没有意义,不如换成好吃的。(而我现在的诉求是,我也得收花。)

女朋友几乎很少对男性的身份表达不满,我问过她,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文化规训她的这种状态。她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在现在的身份里,还是挺舒服的。

江湖边:恋爱关系强调的是“尊重”,不仅是观点也是行动,不仅是结局也是过程

正好最近读了一本小说《她厌男,她是我女友》。作者在结尾的地方写道:

“三十多岁的女性主义者的恋爱几乎是条‘丧尸路’(The Walking Dead)。在明知走出去可能会被丧尸咬到的情况下,留下独自生存,也不过是一种次要方案。”

这本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对新闻曝光的“性骚扰事件”也是漠不关心的。甚至会说“你并不知道事实是怎样,等等吧,万一有反转呢”?

直到这件事发生在他女朋友身上。

那一刻,他没有像质疑新闻报道那样,质疑自己的女朋友撒谎,而是怒气上头,恨不得立刻去找那个加害者算账。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男主人公这样的做法“已经足够合格了”。但我又止不住想,就算这样,他也不一定能共情女朋友的处境。一个非女性主义者的男性如此愤怒,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感到自己的“性所有权”被侵害,而不是出于看到了某种普遍的结构性创伤?

我想到公众号推过一篇文章,叫《伴侣和我“政治观点对立”,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了?》,留言情绪大多激烈:

“我和性别观念不同的人连朋友都做不了,更不要说恋爱”。

这至少说明,性别政治对当下一些人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越“观念之争”,构成了他们身份认同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对方不能理解这一部分,他们会感到极其孤独,甚至质疑是否还有维持关系的必要。

不过,如果今天讨论的是“伴侣能不能在讨论社会新闻时与你共情”?我觉得这一点倒没那么重要。

但如果问题是“伴侣能否在相处中尊重你”?那就很重要。因为恋爱关系强调的是尊重。患有厌女症的男性,不仅没有吸引力,还存在潜在危险。

这中间可能牵扯到很多复杂问题。不仅仅是观点(怎么想),也是行动(怎么做)。不仅仅是结局(事情变成了什么样),也是过程(我们为什么这么处理它)

但我觉得在意这些东西,是一个好的改变。请各位女性主义者在重要的“小问题”上继续较真,继续愤怒,继续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输出,以及开启更多对话的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编辑:青豆,责编:kuma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