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犀牛娱乐”(ID:piaofangtoushijing),作者:南如珉,编辑:朴芳,36氪经授权发布。

网络电影最近一段时间着实刷了一把存在感。

或许很多电影人不以为然,但它确实在慢慢改变着整个游戏规则,关系到每一个人。尤其是借助疫情的环境,在电影行业停滞的同时,也使得一系列网络电影大出风头。

网络电影究竟是什么?

其实已经不必再纠结究竟是什么人在看网络电影这一千古难题了,因为有个更加奇葩的问题:究竟哪些人在给主播打赏。看看周围的世界,早已被抖音、快手所包围,想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才会发现,真正的韭菜,比我们预期的还要绿。人的认知不同、圈层不同,因此消费网络电影再正常不过,属于典型的底层逻辑。

并非对网络电影不敬,但它终究是一种互联网产品。那么院线呢,对比之下它高高在上,这种高度是全方面的。在成就感、满足感上,从网络产品再到剧,最后才是电影,电影才是影视人的终极目标。从受众上,同样是这个顺序,电影受众亦是最高端、最具门槛的群体,毕竟一张张的票都是真金白银。

在网络电影刚刚诞生的2015年,那时推崇的是“网感”,必须满足于互联网群体的观影需求,可底层也有需求,也不能停滞不前。在那个把底层当傻X忽悠的年代,在那是个人都能当导演、烂片泛滥成灾、几十万一部的时代,最终因内容不利导致网络电影泡沫破裂。

在如今网络电影2.0时代,终于放弃了“网感”,进而寻求“电影感”,看似形成了一种产业升级。电影卡司的加盟、预算的大幅提升、平台的助推等诸多利好,让网络电影迎来了二度春天。但终究还是大浪淘沙,90%以上都沦为了陪衬,爆款是极少数,网络电影的游戏依然还是头部在玩。

对于网络电影来说,它更加的纯粹,仅有商品的属性,几乎跟艺术没有任何的关系。伴随着网络电影近五年来的发展,已经积攒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靠着内容匹配形成网络上的发酵,数据对它的创作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如果得按照网络电影的做法去做院线电影,那么真的会死的很彻底。

这根本是两个世界,两种游戏规则,倘若按照院线电影的标准,那么《倩女幽魂》这种豆瓣4.8分、粗制滥造、过时多年的影片,最终票房将无法突破300万,片方分账不足100万,这便是电影观众对它的一个态度,跟如今它作为网络电影的超过3000万分账有着巨大的差距。

此类案例比比皆是,那些被院线淘汰的、过剩的、太烂的,进入网络总会有超出预期的表现。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即低成本的影片,总是先想尽办法拿到龙标,但最终的放映却不见得在大银幕。拿龙标是导演的情怀,是不能妥协的理想,但看清现实后,包装成网络电影在平台播放才是唯一的出路。

做网络电影并没有什么丢份,尤其是如今疫情困扰之下,转行做网络电影、短视频、直播者比比皆是,这仅仅是谋生手段,或者是特殊时期的不得已的做法,但绝不会是情怀,网络电影跟电影不同,它的世界不存在情怀。哪怕网络电影已经进入N.0时代,哪怕它已经像电影了。

网络电影跟电影,看似只相差两个字,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甚至是两个极端。没什么不好承认的,电影观众确实是更有素质、更具学历、更有钱的那一部分,这种鄙视链是客观存在的,甚至真实的世界中阶 级的分化更明显。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说去影院的人比看的人高一等,看个电影而已,也没必要秀优越感。

电影受众始终保持着活力,这个蓄水池在持续的稳中有升,正是因为源源不断的增量陆续涌入,新生代的年轻人永远是消费的主力。残酷的是,阶 级固化时刻都在进行,依然有无数的底层群体,始终无法进入这个圈层,至少有着严重的滞后,他们被低级趣味笼罩且难以脱身。

审美碾压,网络电影的命门

归根结底,网络电影跟院线隔着一道审美关,这是永远无法逾越的一道坎。而审美有两个关键词汇,一是审美存在滞后性,二是审美在持续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也在相互影响。

先说滞后性。电影市场的发展,背后是院线的扩张、影片质量、数量的提升,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观众的成长,宏观上讲是观众的认知在慢慢变化。但这种成长或变化,也是分批次、分阶 段的,轮到底层早已是猴年马月,有着强烈的审美滞后感。

这种滞后性是无处不在的,从一线陆续传导至四五线,从精英传导至底层,这中间的时间差,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一部院线电影,连滞后的四五线观众都骗不了,证明了它该往更底层下沉,证明了它不再适合大银幕了。

先看一下院线电影的审美时间轴。在2010年之前,古装大行其道,张艺谋《英雄》为首的古装三部曲,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吴宇森的《赤壁》、陈可辛的《投名状》等等,连大导演都是如此,整个市场可见一斑。

之后的几年人们的审美依然停留在《画皮》、《画壁》、《白蛇传说》上,古装魔幻开始完全霸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榜单。直到2012年《泰囧》的横空出世,才彻底把电影从古代转到了现代,喜剧、爱情等类型慢慢形成量级,妖魔鬼怪等开始退散。

2013年,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预示着青春片的开启,动辄5亿起步的青春片开始刷屏,但三板斧之后,青春片再也拿不出新意,数量迎来了骤减。2017年的《秘果》已经无法突破1000万。

这段时间亦是喜剧片的爆发期,涌现了《心花路放》、《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等一堆爆款,最终喜剧片在2015年达到了巅峰。但之后过于密集的扎堆、桥段升级不够,都导致了后续的每况愈下。

经历了2016年的行业洗牌之后,市场慢慢的回归理性。这亦是观众审美提升的关键节点。群魔乱舞的古装玄幻、低俗恶搞的喜剧、烂俗的青春爱情片,都已经被深深打上了烂片的标签。观众对类型的要求在降低,对内容的要求在提升,这便是类型片开始逐步崛起的标志。

只求品质,不求类型,观众被慢慢引导至正规。2017年的《战狼2》、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2019年的《流浪地球》、《哪吒》,都在不断打破电影市场的旧印象和旧观念,一些所谓的不卖座类型开始爆发,反倒传统的优势类型并不出彩,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通过这个时间轴,会发现如今网络电影盛行的,正是10年前院线电影的类型,一些院线电影被淘汰的作品,一些审美存在严重滞后的作品,跟网络受众无缝对接了。不论是《奇门遁甲》亦或《倩女幽魂》,它们都被一个群体淘汰,却被另一个群体接受,这足以令它们鹤立鸡群,成为超级爆款了。

电影观众8年前看《画壁》,正如现在网络观众看《倩女幽魂》,电影观众会说,这是我8年前看剩下的。所以,网络电影是院线电影的一种滞后,这中间或许隔了8-10年左右时间,基于电影受众3、5年更新一代的速度,那么网络电影跟院线电影便隔了两代。在网民还在消费初代产品的同时,院线观众早已欣赏第三代产品。

其次,审美的提升。一切都在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着变化,这种审美、认知的提升是持续性的。拿院线电影来说,观众在提升审美的同时,倒逼着内容端的更新换代。

观众审美的提升,倒逼着那些被淘汰的东西只能涌入互联网,来面对那些审美存在滞后的网络群体,两大因素最终激发了如今奇幻类型网络电影的爆发,这便是一个个网络电影爆款诞生的秘诀。它的成功经验,院线电影一丁点都借鉴不了。

尽管网络电影一直被院线审美碾压,但它也算是对院线的一种补充,毕竟人群是多维的,院线电影触达不到的地方,也正是网络电影所覆盖的地方。当然,对于网络电影制作群体,能赚到钱总是好事,能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也是好事。

然后,提升级别走进院线肯定是梦寐以求的理想,毕竟在大银幕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字幕里,还是一件分外激动的事儿。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