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 > 正文

枚举能够代表“东方”的面孔,刘雯必列其中。无论是东方自观东方,还是西方远眺东方,其间差异都被刘雯跨越。但这些并非刘雯所想、所念、所执着的,她要的更简单。

刘雯 | 不过风起云涌,顺势而择之

刘雯

“大家塑造了我的样子—为我穿上服装、化了妆,灯光一打,走在Runway上……”刘雯反问,“不是这样吗?你可以被选择,也可以去选择;今天你可以站在这里,明天也可以走下来。”

刘雯将自己视作“被塑造的对象”,是设计师、造型师和灯光师,甚至更多幕后工作人员共同打造出来的秀场的一部分,或许在更大的视野之内,她是时尚进程的一分子。

如果可以,刘雯更喜欢以简单的回答去面对庞杂的问题。

在机场,她常被偶遇一个人拖着行李箱,没有助理照料。旁人不免好奇“:就你一个人吗?”可在刘雯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从家出来到机场,为什么要有人跟着呢?这是工作以外的我啊。我是普通人,要接地气啊。”

她也会坐地铁出行,会淘古着,会给自己买一对Vint age的小耳环作奖励;她羡慕现在的女孩穿着越发不在意周围的声音,更忠于自我的喜好,无拘无束;她说自己下飞机后时常想来份老北京鸡肉卷,方便又令人满足感爆棚。

“想什么样,就什么样,我做自己呀。”

听到有人评价自己“强势”,刘雯会不可置信地大喊“:有吗?我有吗?”刘雯喜欢粉丝唤她“表姐”,简简单单的词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也证明她是我们中的一个,并无差别。

身上种种光环不过是他人赋予的,刘雯始终保持着冷静和清醒。

无数声音,每种声音里都包含一个“刘雯”。刚崭露头角不久,刘雯便被《纽约时报》称作“中国第一超模”,之后成为登上维密的第一位中国模特,接着是New Supers榜单上第一位亚裔模特,西风东渐,中国时尚杂志骄傲地将其视为征服西方的“东方面孔”,多重声音组成席卷世人的潮流。

“大家塑造了我的样子—为我穿上服装、化了妆,灯光一打,走在Runway上,”刘雯反问,“不是这样吗?你可以被选择,也可以去选择;今天你可以站在这里,明天也可以走下来。”面对眼前“东方”这个宏大的问题,刘雯如此应对“:我,只代表我个人,不能代表中国女性、亚洲女性、东方女性抑或是所有的女性群体。我只是到一个现场、一个场合,做好我该做的事。”

刘雯 | 不过风起云涌,顺势而择之

刘雯

美于形而立于心

今年刘雯可以常常回家乡了。

永州是刘雯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记忆里的永州既是凝固如画的,也是缓缓流动的,“湘江围绕,尤其在雨过天晴时,更是宛如一幅水墨”。

那时—在成为模特前,刘雯的理想是当一名导游。

关于永州,一定记得的是《永州八记》,学生时代人人诵记的篇章。柳宗元写山叙水,美而缥缈,“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还有那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社交账号上,刘雯时不时会分享她眼中的风景,网友称她“大自然博主”,“在大都市里工作,环境太嘈杂了,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享受自然—可以说是减压,也可以说是心灵洗涤。”

“当然,还可以拍美美的照片。人都爱美美的事物。”刘雯特意强调,重点不在“美美的”,而是“照片”二字,“照片是故事,也可以是当时的状态。”那都不是刻意获得的,比如她坚持很多年,在乘飞机时记录窗外风景,“过段时间再看照片,就会回想起当时的心境。”

还是孩子时,刘雯常随父母去江永游玩。江永拥有“女书”,世上唯一为女人而存在的文字。纤细的字符在女性间流转,藏在官方叙事的缝隙里,写于扇面、帕面和纸片之上,故也有“读扇”“读纸”和“读帕”的风俗。最近,刘雯与PUMA联名的Logo就是女书中的“刘雯”二字“:我想在设计中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于是想到家乡的女书。”

刘雯 | 不过风起云涌,顺势而择之

刘雯

要说家乡的女人,刘雯第一个念头便是嗓门大。

“就像我现在一样,一激动,嗓门就很大。”刘雯笑起来,某些咬字透露出湖南口音,“家人也都这样,说起话来,整栋楼都震,又像吃了辣椒一样,很热闹,很直率,很有爱。”

妈妈是刘雯从小的榜样。她和同时代的很多女性一样,“会去纹眉,喜欢简单、干净的打扮,带一点设计感的衣服”,虽然女儿从事模特行业,但妈妈从未问过女儿任何穿衣打扮上的意见。

在家住久了,刘雯发现妈妈完美地掌握着属于自己的节奏:“ 她对任何事都不紧不慢,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妈妈的身材依旧保持得很好,每天都要上秤称一下—有时,她对刘雯说:呀,最近胖了。

“我都没她那么极致,只会偶尔看到妈妈称体重,才去感受一下自己有没有变化。”刘雯勾起回忆,“我小时候,记得妈妈会穿短靴,搭配呢子大衣,大衣是外公从外地出差回来带给妈妈的。其实在骨子里,我受了妈妈的影响。”

刘雯 | 不过风起云涌,顺势而择之

刘雯

木秀于林不自知

“我从没觉得自己美过。”刘雯说,这句话她重复过很多遍。

刘雯看出他人的不可置信,不忘补一句“:是真的!”其实在被问及“美”这个字眼时,刘雯的语气就从大咧咧变得羞涩。

数年前的某次访问中,刘雯提及念书时她几乎听不到别人对其五官的评价,总是那一句“这个女生好高”,于是,她下意识地驼起背。刘雯说,自己是知道的,自己不算传统东方女性的“美”。

“我厚嘴唇、高颧骨、单眼皮……那个时代,中国人喜欢丰满一点的、鹅蛋脸的,个子小小的女孩吧。”

2008年,刘雯首次登上国际时装周,刷新了中国模特在欧洲T台走秀数量的纪录。某个无形的开关仿佛被拨开了,所有人开始重新审视刘雯和她所代表的美。因某种奇妙机缘,她将东西方的审美结合在了一起,为东方模特崭露头角打开新的疆域。

当时第一次出国的刘雯觉得眼前一切陌生而新鲜。她发现,东方被赋予了一层神秘色彩,“他们喜欢王家卫的《2046》,喜欢东方女性身上那捉摸不透的气息,也会用某些特定的颜色来形容东方女性,比如红色的嘴唇,黑色的眼线。”

客观讲,相对西方人的脸部线条,东方人缺乏立体感。

刘雯 | 不过风起云涌,顺势而择之

刘雯

“同一场秀,她们(西方模特)只需要化简单的裸妆,因为轮廓本身非常立体,而我们—就我而言,没有那样的五官。走秀时,(品牌)希望在灯光之下模特保持一致,(化妆师)在我的眼窝化上浓重的眼影,让眼睛看起来更深邃—那是追求统一的效果。”

“你看到的会是整体画面,也不必去分辨其中谁是中国人、谁是西方人。”刘雯不想被特别剥离出来,她将自己视作“被塑造的对象”,是设计师、造型师和灯光师,甚至更多幕后工作人员共同打造出来的秀场的一部分,或许在更大的视野之内,她是时尚进程的一分子。

“时代改变了,大家对美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元,中国模特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千人一面的。”刘雯记得前辈,吕燕、杜鹃、裴蓓、王雯琴……是所有人共同分享着时尚圈的嬗变。被选择,也做出选择,待到刘雯登台,“只能说,这是一个时机”。

她这辈的模特,彼此之间都因时装周而相识。秦舒培、孙菲菲、何穗、奚梦瑶,“来自不同城市,在国内各忙各的,反倒会在时装周上有机会遇到”。时装周的契机让她深刻体悟到,“模特的美不是千篇一律,每个人的性格是如此不同,自信和独立的精神比美更重要”。

既然如此,又何必费心去归纳,或总结,或定义呢?

“你们总喜欢找‘冲突’。”

刘雯明白采访问题可能的走向,但她依旧打算回归到某种简单,她坚持了很多年的简单,“我更愿意做减法,我只是经历着这个时代给我的一切”

摄影:刘颂 / 统筹&策划:刘阿三 / 形象 创意:陈斯 / 化妆:何磊 MQ STUDIO / 发型:刘雪孟MQ STUDIO / 编辑:姚金纳 / 文字统筹: Consti / 采访 撰文: 陈惊雷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